明鄭時期臺灣行政疆域圖 明鄭時期
text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由金門率軍渡海來臺,驅逐荷蘭人。他佔領臺灣後,隨即在當年五月規劃行政區域,稱全臺灣為東都明京,在今臺南一帶設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這一府二縣的設置是臺灣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區劃。永曆十六年(1662)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位。至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重定行政區域,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天興州、萬年州,增設南路、北路及澎湖三安撫司。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降清為止,明鄭皆維持一府二州三司的建置。鄭經執政期間另將承天府分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天興、萬年二州下設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武定、廣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康、永豐、新化、安定、善化、感化、開化等二十四里。這四坊二十四里的建置到清領時期仍被清廷沿用。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王祿驊  整理

分類

行政機構

資料

明鄭時期縣界
明鄭時期里界
明鄭時期軍政治所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adminarea_m

 

資料來源

王世慶 編 ,  《重修臺灣省通志‧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 卷七, 1991.06.30,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石萬壽 著 ,  〈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 《臺灣文獻》 , 39:1, 1988.03.31,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頁19-46,

施添福 主編 ,  《臺灣地名辭書‧臺南市》 , 卷廿一, 1999.02,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英聖 著 ,  《畫說乾隆台灣輿圖》 , 1999.08, 南投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洪敏麟 著 ,  《台灣地名沿革》 , 1985.12再版, 台中市: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 編 ,  《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地名沿革篇》 , 卷三, 1995.08.15,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勝雄 著 ,  〈明鄭天興萬年兩轄域分界考〉, 《臺灣文獻》 , 50:1, 1999.03,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頁319-323,

盛清沂 著 ,  〈明鄭內政考略〉, 《臺灣文獻》 , 27:2, 1976.06.27,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曾玉昆 著 ,  〈大高雄地區行政區域沿革志(一)〉, 《高市文獻》 , 1989.03, 高雄市: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頁101-133,

黃典權 著 ,  《鄭成功史事研究》 , 1975,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典權 著 ,  〈臺南市區古屬天興州考論稿〉, 《臺南文化》 , 7:1, 1960.09, 台南市: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頁82-84,

盧嘉興等 著 ,  《臺南縣地名研究輯要》 , 1982, 台南縣: 臺南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