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來庵事件研究-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日方行軍路線圖與當地各庄死亡人數 日治時期
   

一九一五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晨,羅俊被捕後,余清芳眼見事機敗漏,立即逃向位於今日的台南縣和高雄縣交界江定的根據地後堀仔山區,和江定等人導的武裝組織結合,共同商議如何起事

一九一五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晨,羅俊被捕後,余清芳眼見事機敗漏,立即逃向位於今日的台南縣和高雄縣交界江定的根據地後堀仔山區,和江定等人導的武裝組織結合,共同商議如何起事。他們從七月初就開始發動一連串的襲擊行動,燒毀很多處派出所,殺害數十名日本警民、眷屬。以甲仙埔為主要攻擊目標的抗爭活動,一直延續到七月十六日。在最初的幾天,抗軍勢如破竹,但在日警反攻之下,由於抗軍人數較少、不能作持續的戰鬥、武器裝備不良等因素,抗軍只好在地方居民的掩護之下,突破日搜查隊的包圍線,退回江定在後堀仔山中的根據地。

余清芳、江定返回後堀仔山後,乘著攻打甲仙埔的餘威,極力招徠同志,總計約達300多人,他們便開始策劃第二波攻擊行動,決定鎖定目標襲擊南庄(台南縣南化鄉南化村)等警察派出所。八月二日晚上十點半左右,北寮、南庄間電話線被切斷,到了半夜,抗軍開始襲擊南庄派出所。在戰鬥之中,余清芳和江定商議採火攻,徹底地殲滅南庄派出所。他們從南庄民家徵調了十多桶煤油,分別裝在汽水瓶、立瓶中,將它們點燃後,從窗口或屋頂丟進派出所內。一時之間,火光沖天,煙霧彌漫。在派出所內的婦女、小孩悲慘地哭叫著,他們大都活活地被燒死。也有少數人從屋裡逃出來,也都被在外的抗軍殺死。

八月三日余清芳、江定的抗爭民兵大隊進駐台南縣左鎮鄉內庄仔庄,他們在此做了幾項攻擊的策略:1、派民兵燒燬崗仔林庄派出所。2、決定往吧哖方向前進,最後攻佔大目降(今日新化鄉)和台南市。不過,余、江二人決定直接攻擊警力雄厚的殖民行政中心,也是導致整個武裝抗爭失利的重要原因。抗軍於噍吧哖庄(今日的玉井鄉)所面對的強大火力,包括以下幾個馳援的警力和軍力:八月二日,南庄派出所遭余、江抗軍攻燒燬,噍吧哖支廳長立刻下令採取緊急措施,召集各派出所日警50餘名,火速趕往南庄支援。大目降支廳長也率領警察隊190人到吧哖支援。八月三日,台南廳長下令派遣第二守備隊中步兵第二聯隊的步兵第一中隊(一中隊有90名士兵)自台南的基地到大目降,準備發動攻擊。這支隊伍在八月四日到達大目降後,八月六日經過南庄,繼續往北前進到噍吧哖庄

此外,南庄警察派出所日本人全部被余清芳等殲滅的消息傳到總督府時,當時台灣第六任總督為安東貞美 (1853-1932) 認為事態嚴重,馬上下令駐紮在南部正在演習行軍的第二守備隊歸營,全軍進入戒嚴狀態。八月四日上午派出步兵砲兵聯合部隊中的步兵四個中隊,砲兵一個小隊(一小隊有30明士兵),總共約400名士兵,配備有二門大砲,自台南的基地出發後,兵分三路,經過大目降、杉林、六甲前往噍吧哖支援。同一天,也派出擅長於熱帶戰爭的耐熱行軍約70名士兵,配備有二門大砲,自台南的基地火速趕到到噍吧哖去打仗。次日,總督府還命令黑田部隊中的步兵二中隊和山砲兵小隊約210名士兵自大目降到噍吧哖去支援。等到八月六日時,上述威力強大的現代軍隊開始陸續抵達噍吧哖(見圖六)

這些部隊來得正是時候了。八月三日,抗軍燒毀崗仔林派出所後,八月四日晚上,渡過後堀仔溪上游,沿虎頭山麓進入吧哖北方。等到吧哖的日本人接獲這項情報時,馬上決定將散居在吧哖街二百多個非擔任公職的日本人,全部集中到當地的製糖廠來,而有戰鬥能力者則被派參加防衛工作。八月五日清晨五點多,抗軍沿著虎頭山通往吧哖街的數條小溪,到逼近市街約五、六十公尺處開始射擊。八點多,抗軍的攻勢更加猛烈,一大群裸著上半身、腰帶神符的刀槍隊,利用地形的障蔽,在槍手的掩護下,衝進日本警察隊的掩堡。下午三點開始,抗軍再度發動攻擊。下午六點,抗軍的裸體拔刀隊殺入日警掩堡,但無功而返,七點三十分抗軍撤退休兵,打算養足精神,明早再戰。

八月六日,炮火再度點燃,抗軍除了戰鬥外,也不斷向吧哖庄民喊話,號召他們加入抗爭戰事:「起來吧!加入戰鬥行列或做內應,殺死日本人!」這個時候來自各路的抗軍人馬已達1,000多人,抗軍士氣十分高昂,殺聲、槍聲震撼整個吧哖上空。日人眼看情況不妙,如稍有疏忽,吧哖一定會落入抗軍之手,因此集結所有日警、日僑,在正規軍未到達吧哖前,極力守備。

到下午二點多,日本正規軍終於趕到了,黑田部隊的步兵二中隊和山砲兵小隊立即展開反擊,山砲隊則從沙仔田庄到芒仔芒庄布設砲列,一齊猛烈轟擊。守備吧哖的日警隊一見正規軍的來臨,士氣大振,也一併響應攻擊。抗軍原來的素質就參差不齊,加上訓練不足,又有一些是臨時起意、見風轉舵的牆頭草,看情勢不對,就拔腿開溜,這就間接地影響了抗軍的戰鬥意志。加上抗軍的武器很有限,不僅槍枝的數量少,另外僅有二門類似舊式砲的大砲,其他則是鋤頭、耕田用的鐮刀、宋江陣的傳統武器,大家所憑恃的只是一股勇氣和寄望西來庵神符的護佑。相對於抗軍武器的稀少,日軍則是有精良的新式武器。雙方對陣的結果也是可以預期的,在交戰一小時之後,抗軍潰敗如山倒,勝負立見分曉。根據日方的統計,在這次的戰鬥後抗軍遺下159具屍體,又在後來的零星抵抗中,也有150名遭到擊斃。

一九一五年八月初時,當日本軍警衝到噍吧哖去反制抗軍的攻擊時,究竟有多少男女老幼遭到屠殺?如要進一步探究某一村庄是否曾經遭到「屠庄」,可以從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找到一些佐證。我跟我的助理曾經研究過十五個村庄中下列十個村庄的戶籍資料:沙仔田、芒仔芒、竹圍 (位於今台南縣玉井鄉)、岡仔林、內庄仔庄、(位於今台南縣左鎮鄉)、菁埔寮、中坑、南庄、北寮、竹頭崎 (位於今台南縣南化鄉)。這些資料顯示,在八月六日十個村庄中共有993村民死亡,包括740名男性、112名女性和141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死亡人數最多的村庄是竹圍,共有246村民死亡,包括125名男性、64名女性和57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一九一五年八月七日,日本警官的報告中有這麼一句話,「六日,軍隊於竹圍庄及其附近村庄,燒民房300就武裝抗爭史的角度來說,有這麼多房屋被燒燬的話,通常也會有民眾被殺害的情形發生。

至於其他這一天死亡人數很高的村庄還有菁埔寮,共有118村民死亡,而且全數為成年男性;南庄則114村民死亡,包括111名男性和316歲以下的未成年。這兩個村庄在這一天並未爆發戰鬥,有這麼多人死亡,有可能是這些成年男性在噍吧哖之役中陣亡,也有可能是這些成年男性在噍吧哖之役後被選擇性殺害,也可能以上兩種情況都有。

另外,內庄仔庄共有102村民死亡,包括71名男性、15名女性和1616歲以下的未成年。竹頭崎則有共有191村民死亡,包括146名男性、15名女性和3016歲以下的未成年。以這兩個村庄的死亡人數,多少能夠看出「屠庄」的痕跡。更何況竹頭崎於一九一五年八月八日還有另一波的死亡高潮,而39名死亡村民中全部為女性(9)16歲以下的未成年(30),包括175歲以下的小朋友。根據檔案資料顯示,日本軍警從未逮捕16歲以下的男女,因此這些未成年人很可能是遭到殘殺的。

岡仔林方面,雖然八月六日的死亡人數有22名,他們可能是參加虎頭山戰鬥而死的,但八月十一日的死亡人數竟然高達68人,而且全部是閩南籍的成年男性。按這一天戰事已經結束了,但為何死亡人數如此之多?這是因為抗軍退回岡仔林,構築掩體準備頑抗,日人攻堅之餘,無辜的村民遭到池魚之殃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岡仔林庄的平埔族沒有參與抗軍的跡象,而依當時人口統計顯示,岡仔林庄噍吧哖事件後的平埔族男女性比例為52:48,反觀閩南人的男女性比例則為36:64


編繪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康豹研究資料  整理

分類

事件與社會

資料

8月6日、8月8日、8月11日各庄死亡人數統計圖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f1

 

資料來源

王見川 著 ,  〈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 《台北文獻》 , 120, 1997, 頁71~92,

王詩琅、張良澤 編 ,  《余清芳事件全貌:臺灣抗日事蹟》 , 2003, 台北市: 海峽學術出版社,

朱介凡 著 ,  〈徵詢「西來庵事件」的謠俗傳說〉, 《臺灣風物》 , 20:4, 1970, 頁17~19,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 ,  《臺灣省通志‧卷九‧革命志‧抗日篇(全一冊)》 , 1971,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 編譯 ,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 1999, 台北市: 福祿壽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炳煌 著 ,  〈噍吧哖事件簡介〉(未刊稿), 1999,

林理傑 主編 ,  《甲仙鄉志》 , 1985, 台南縣: 甲仙鄉公所,

林漢泉 主編 ,  《南化風情》 , 1993, 台南縣: 南化鄉公所,

周宗賢 著 ,  《臺南縣噍吧哖事件之調查研究》 , 2000, 台南縣: 台南縣政府,

涂順從 著 ,  《南瀛抗日誌》 , 2000, 台南縣: 臺南縣文化局,

邱正略 著 ,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庵事件研究為例〉, 《臺灣史料研究》 , 第20號, 2003, 頁94~118,

邱正略、康豹 著 ,  〈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對於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為例〉, 《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4, 台北縣: 海峽學術出版社, 頁170~243,

程大學 著 ,  《臺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二輯)─余清芳傳》 , 1978, 台中縣: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淑娟 著 ,  〈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2,

陳春木 著 ,  《臺南地方鄉土誌》 , 1998, 台北市: 常民文化,

Katz, Paul R.  ,  When Valleys Turned Blood Red: The Ta-pa-ni (噍吧哖) Incident in Colonial Taiwan , 2005,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Katz, Paul R.  ,  “Government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Ta-pa-ni Incident of 1915”,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64.2, May, 2005, pp. 387~424,

林漢泉 主編 ,  《南化鄉慶祝祈安清醮專輯》 , 1987, 台南縣: 南化鄉建醮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