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各級學校分布圖 | 日治時期 |
![]() |
編繪- -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 |
說明
1895年,日本初領臺灣,對於此一新領土,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訓練一批能輔佐行政業務的通譯人員;也為了長久統治斯土的考量下,思考對新附民的教育/教化問題。因應如此課題,設計出「國語傳習所」的教育機關。1896年,於臺灣本島主要街庄,開設14處國語傳習所。隔年(1896年)3月起,紛紛在各地建立分教場。 1898年﹝明治31年﹞10月,總督府公布《公學校令》,將各地的國語傳習所與分教場,改為公學校。此時的公學校分布在臺灣西部的主要街庄。其大多採急就章方式,沿襲舊時書房的傳統,使用廟宇為校舍。並在附近先行成立分校,待日後獨立為公學校。 日治時期的公學校與現今國民小學有相當程度的延續性,當時的公學校大多可以對應到現在的國民小學,如今以當地地名為校名的學校,往往就是最早設立的學校。也因設置地點遍布全臺各主要聚落,校址大多沿用至今,對於方便就學、普及教育著重要貢獻。以現在為例,世居一地的家庭,往往祖孫三代皆畢業於同一所小學。地方上的公學校與地方社會,在頻繁的互動中,得到緊密的結合。 本圖的製作是以時間(校名、學制的改變)、空間(校址的遷移)作為經緯,在GIS.中做定位。順著時間的推演,我們可以在地圖中看到各學校的沿革。各學校的沿革主要是依據各校的網站所載的校史為基準。但是各校網站架設體例不一,顯示了主事者的態度與城鄉的差距。 由此系列的圖,宏觀的看,我們可以看出公學校的設置是由少至多,由西至東,由重要地區到偏遠地區。微觀的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區域的發展與地方認同的結合。如今,這一批學校都有百年左右的校史,可說是地方鄉土教育的中心與重心,也是我們重要的資產。 各國民小學所架設之網際網路。﹝可參考:http://140.111.1.22/school/index_b6.htm﹞ |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編 , 《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第九、十年》 , 1910, 臺北: 臺灣總督府, 林文龍,程大學,胡鍊輝等 編 , 《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卷六 , 1993,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佩賢 著 , 〈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 2001,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