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臺灣輿圖》 | 清領時期 |
《康熙臺灣輿圖》上地名點圖 |
《康熙臺灣輿圖》臺灣北部 |
〈康熙中葉台灣輿圖〉,典藏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彩繪絹本,縱六十六公分,橫長五百三十六公分,圖上未記載繪製年代及作者姓氏,為省藏最名貴之古圖[1]。據說原係清內廷所藏,後因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北京時被劫,此後流入民間,為臺灣新竹人士獲得。明治三十五年(一八九八),臺灣總督府購得此圖,光復後再由臺灣省立博物館接收典藏[2]。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則另有典藏一幅〈黃叔璥台灣番社圖〉,所有部落位置和里程紀錄,都和省立博物館藏的康熙臺灣輿圖大多一樣,但詳細比較之後,可知兩圖不是同一個物件,臺灣分館的圖可能屬於後人所仿繪的重製之圖[3]。 本圖範圍南起「沙馬岐頭」(今恆春半島),北至「雞籠城」(今基隆港外和平島),東抵山地,西至海岸,並兼及岸外的若干島嶼砂洲,包含了整個臺灣的西部,而未及「蛤仔灘」(今宜蘭縣)等「後山」(今宜蘭、花蓮、臺東、屏東等縣的臺灣東海岸一帶)地區[4]。在筆法方面,本圖運用古式的山水示意繪法,缺乏經緯度或其他座標系統。還採用圖的上方為東、下為西、左為北、右為南的橫軸式畫法[5]。本圖運用的繪法或許在精確度上不如現今地圖,但在對於地物的描寫方面則頗有獨到之處。自然景物如山岳與河川,在圖上的表現相當鮮豔與明確;在人文景觀方面,夏黎明曾說:
本圖為清代最早一幅藏於內廷之巨幅卷軸彩繪山水畫法臺灣地圖。圖上對於各級兵營的位置、數量、防區、配置,以及道路里程的旁註,最為詳實;
原住民聚落的描述,亦稱豐富。圖上的比例、方位和幾何特徵,正確性偏低。然而,由於比工細緻,寫景逼真,圖上的許多『符號』反而中實地反映
了當時許多地理景觀,如市街與村落型態、民宅與城樓樣式、牛車與船隻等交通工具,以及道路上挑貨、駛牛車的行人、荒埔的鹿群和狩獵的人群等,
十分特殊有趣。[6] 由此可知詳細的圖示與里程的註記正是本圖的特色,也使得本圖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有關本圖編繪年代,圖上付之闕如,但卻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做過這方面的考證。首先是伊能嘉舉在《臺灣文化志》中推測本圖即為黃叔璥之番社圖,成圖於康熙末年[7]。後來山中樵認為「本圖的內容,與黃叔璥在台當時的實際情況並不一致,而是黃氏來台以前的情形。[8]」並指出「本圖所畫的諸羅縣署的位置,是在康熙四十三年以前,縣治遷移到諸羅山之前的狀態,同時可說本圖的內容也都是康熙四十三年以前的事物。[9]」最後山中的結論是「本圖是在黃叔璥渡台之前約二十年以前的康熙三十八(1699)年以後,到四十三年(1704)之間所繪製。[10]」山中最先指出本圖內容所示為康熙四十三年諸羅縣歸治以前之事物,因而以上述年代為本圖「繪製」之下限。內容年代與繪製年代不能混為一談,但無論如何,此點為山中一大貢獻,在本圖內容年代探討上極具意義[11]。 後繼有學者陳漢光、洪英聖、鄭喜夫等,也都採用諸羅縣治移歸年代此一論點,認為康熙四十三年是本圖內容年代下限,使此點幾乎已成定論,但關於上限年代則眾說紛紜。陳漢光在其著作《北臺古輿圖集》中認為:「是圖北部空白中書有:『淡水雞籠貳處,因地方鳶遠未奉諭設汛守,於康熙貳拾肆年參月……。』按此以可證為康熙二十四年以後所成。[12]」洪英聖則對本圖研究甚深,著有《畫說康熙臺灣輿圖》一書,書中提到「本輿圖所畫年代的上限與下限可能在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之間。[13]」鄭喜夫則針對本圖內容年代研究,著有〈「康熙臺灣輿圖」內容年代新考〉一文,整理各家說法,並提出多項論點考證本圖年代,其中提到「由鳳山縣龜山麓已有『觀音亭』,可知本圖內容年代上限不能早於康熙三十一年。[14]」而他的結論是「換言之,康熙臺灣輿圖內容所屬年代在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三年之間。[15]」本圖內容年代上限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上述專家學者的考證,可確定本圖應是康熙中葉時期的地圖,與康熙末年來台的黃叔璥沒有很大的關係。 [1] 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5年3月,頁6。 [2]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一)》,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年3月,頁23。 [3]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08,頁32。 [4]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一)》,頁24。 [5]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一)》,頁24。 [6]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台北中和:知書房出版社,1996.06,頁71。 [7] 鄭喜夫,〈「康熙臺灣輿圖」內容年代新考〉,《臺灣文獻》25-1,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03,頁474、483。 [8]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頁287。 [9]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頁288。 [10]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頁288。 [11] 鄭喜夫,〈「康熙臺灣輿圖」內容年代新考〉,《臺灣文獻》25-1,頁475。 [12] 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頁6。 [13]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頁241。 [14] 鄭喜夫,〈「康熙臺灣輿圖」內容年代新考〉,《臺灣文獻》25-1,頁483。 [15] 鄭喜夫,〈「康熙臺灣輿圖」內容年代新考〉,《臺灣文獻》25-1,頁483。 |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分類 地名 資料 進入系統 |
資料來源
中國地理學會 編 , 《臺北市行政區域圖(二萬分之一尺)》 , 1991年10月, 台北市: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地圖集。石再添主持,石慶得、曾正雄編審,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地圖製作部 編 , 《臺灣全圖百科事典》 , 1998年2月修訂版, 台北市: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地圖集, 王世慶 著 , 《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 , 1996年12月,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王瑛曾 編纂 , 《重修鳳山縣志》 , 1995年4月重印, 台北市: 宗青圖書公司, 王鑫 著 , 《臺灣的地形景觀》 , 1980年7月, 台北市: 渡假出版社, 古福祥 纂修 , 《屏東縣志‧地理志》 , 卷一, 1966年6月, 屏東市: 屏東縣文獻委員會, 石再添 主編 , 《臺灣省行政區劃概況地圖集》 , 1992年10月,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地圖集, 伊能嘉矩 著 , 《臺灣文化志》上卷 , 1985年11月翻譯重印,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安倍明義 著 , 《臺灣地名研究》 , 1937年(昭和12年), 台北市: 蕃語研究會, 吳進喜 著 , 《高雄縣聚落發展史》 , 1997年, 高雄縣: 高雄縣政府, 施添福編纂, 李汝和 著 , 《清代駐臺班兵考》 , 1971年,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乾朗 著 , 〈臺灣媽祖廟與閩南媽祖廟建築之比較〉, 《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997年9月,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頁359-374, 周宇廷 著 , 《北臺灣公路地圖集》 , 1995年5月再版, 台北市: 大輿出版社, 地圖集, 周宇廷 著 , 《中臺灣公路地圖集》上 , 1998年4月再版, 台北市: 大輿出版社, 地圖集, 周宇廷 著 , 《中臺灣公路地圖集》下 , 1998年4月再版, 台北市: 大輿出版社, 地圖集, 周宇廷 著 , 《南臺灣公路地圖集》 , 1997年5月再版, 台北市: 大輿出版社, 地圖集, 周鍾瑄 主修 , 《諸羅縣志》 , 1995年4月重印, 台北市: 宗青圖書公司, 林衡道 著 , 《臺灣史蹟名勝之導遊》 , 1978年3月修訂五版, 台北市: 青文出版社, 青山大太郎 , 《臺灣堡圖》 , 大正4年2月1日三版, 臺北: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地圖集。施添福監製,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重印, 施添福,翁佳音,廖秋娥,黃致誠 著 , 《臺灣地名辭書‧基隆市》 , 卷十七, 1996年12月,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英聖 著 , 《情歸故鄉-臺灣地名探索》 , 1998年2月初版六刷, 台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洪英聖 著 , 《臺灣先住民腳印》 , 1993年, 台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洪敏麟 著 , 《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地名沿革篇》 , 1995年8月, 南投市: 臺灣文獻會, 洪敏麟 著 ,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 , 1980年4月,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著 ,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 , 1983年6月,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著 ,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 , 1984年6月,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著 , 《臺灣地名沿革》 , 1979年, 台中市: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 總編 , 《草屯鎮志》 , 1986年12月, 南投縣: 草屯鎮公所鎮志編纂委員會, 洪敏麟 著 , 〈古沙馬磯頭位置的調查報告書〉, 《臺灣文獻》 , 17:2, 1966,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頁48-72, 洪敏麟,李汝和 著 , 《臺灣省通志‧同冑志第九冊》 , 卷八, 1972年12月,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屠繼善 纂修 , 《恆春縣志》 , 1995年4月重印, 台北市: 宗青圖書公司, 陳哲三 著 , 〈水沙連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臺灣文獻》 , 49:2, 1998.6,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頁35-69, 陳培桂 著 , 《淡水廳志》 , 1963年8月, 台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著 , 《淡水廳志》 , 1995年4月重印, 台北市: 宗青圖書公司, 陳盛韶 著 , 《問俗錄》 , 1997年11月重印,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鹿野忠雄 著 ,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 , 1984年6月再版,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文薰譯, 傅恒 監繪 , 《清職貢圖選》 , 1996年9月,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印, 曾玉昆 著 , 《高雄市地名探源》 , 1997年, 高雄市: 高市文獻會, 楊仁江 著 , 《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檔案圖說》 , 1995年6月, 台北市: 內政部, 臺灣省民政廳 編 , 《臺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 , 1987年11月,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民政廳 編 , 《臺灣省概況圖》 , 1983年7月,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地圖集, 趙樸 修 , 《嘉義縣志‧政事志》 , 卷三, 1979年, 嘉義市: 嘉義縣政府, 賴子清等纂, 劉秋亨 , 〈澎湖縣地圖〉, 台北市: 經緯文化圖書出版, 單幅地圖。九萬四千分之一圖,局版臺字2801, 潘英 著 , 《臺灣平埔族史》 , 1998年1月, 台北市: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潘敬尉 主編 ,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 1979年6月,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嘉興 著 , 〈臺南縣古地名考〉, 《輿地纂要》 , 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 1981年6月, 新營市: 臺南縣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