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臺灣港口分布圖 | 清領時期 |
說明
臺灣港口的發展與變遷,除了自然條件的影響外,在其間生息的人們更是決定性的主導因素。清代臺灣港口的分佈、規模與變化和互動關係,事實上反映了人為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的結果。每一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力量,構成了各時期港口發展的獨特特質。 由於清代臺灣各地的開發,先後有別,而形成明顯的地與差異。清領時期臺灣尚未發展承擔一市場體系,而是以港口市鎮為據點,在時間推演下,才漸漸發展出獨立的市場圈,各自與對岸各地區貿易往來。而島內各市場圈之相互流通,雖有陸路運輸,但是主要仍是依賴沿岸海運。因此,港口在清領時期全臺物貨、資訊與人口流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是,過去臺灣史關於港口的研究,大部分侷限於臺灣某些重要港口的探究,缺乏在時空脈絡下就清代臺灣全體港口做一個較長時期、整體性的討論和比較,遂無法掌握清代臺灣港口的整體面貌。林玉茹在《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一書中,利用港口等級大小的區分,尋找不同階段各獨立社會經濟空間的主要港口,並描述以這些主要港口為中心,沿岸港口之間的互動關係與系統的形成。書中建置完整的港口資料庫,並以手繪方式,完成八幅臺灣港口分佈圖。本計畫以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為本,運用GIS技術將其改繪,套疊上各時期行政區劃與海岸線變遷,加上以圈圈大小表現港口等級,更能表現出清代臺灣港口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變化。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 |
![]()
1683~1710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1711~1730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
1731~1783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1784~1830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
1831~1860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1861~1870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
1871~1895年臺灣港口分佈圖 |
||||||
資料來源
王御風 著 , 《清代前期福建綠營水師研究(1646-1795)》 , 1995.1, 台中市: 私立東海大學歷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汝和 著 , 〈清代駐臺班兵防戍考〉, 《臺灣文獻》 , 21:3, 1970.9.,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玉茹 著 , 《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 , 名山藏6, 1996.12., 台北市: 知書坊, 施志汶 著 , 《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 , 2001.7., 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博士論文, 許雪姬 著 , 《清代臺灣的綠營》 , 中研院近史所專刊54, 1987.5.,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毓良 著 , 《清代臺灣的海防》 , 1999.5.,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漢光 著 , 〈臺灣南北路各營職官表〉, 《臺灣文獻》 , 19:4, 1968.12,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典權 著 , 〈清代臺灣武備制度之研究〉, 《成功大學歷史學報》 , 5,6, 1978.7.、1979.7., 黃智偉 著 ,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 , 1999.6.,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智偉 著 , 〈清代臺灣的綠營佈署〉, 《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 , 2000.8., 台北: 撥種者文化, 頁3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