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河《裨海紀遊》路線圖 | 清領時期 |
郁永河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福建到臺灣來採硫磺,那一年距施琅率清軍入臺已有十四年了,就環境變遷的角度而言,十七世紀漢人在臺灣固然已墾成一些田園,但從郁永河將來臺見聞所撰的《裨海紀遊》觀察,可以發現當時臺灣原始景觀的改變仍然有限。 最初,郁永河自府城(臺南)出發,隨行給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著犢車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和麻豆社,見識到府城附近土著聚落的改變。接著他由半線社到大肚社、牛罵社,渡過大甲溪,到達宛里社。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記道:「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實這就已觀察出大甲溪是當時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另一分界。從竹塹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盡了苦頭,沿路未見一人一屋,感到當地「非人類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紀新竹一帶未開發的景觀。到達淡水社以後,郁永河遂在關渡附近暫居數月,上山考察硫磺礦穴,歷經茅棘,發現各地多為森林的原始景觀。 要之,透過郁永河的記述,我們對臺灣生態環境可以有三方面的了解。首先,自然鬱積的瘴癘對早期漢人移民是一大威脅。其次,在自然的情況下,長途旅行極為艱辛。而簡陋的居所和原始的周圍環境,是相當地不便與危險。
|
![]()
|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資料來源
洪敏麟 , 《臺灣地名沿革》 , 1979, 台中市: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 ,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 1980,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陸傳傑 , 《裨海紀遊新注》 , 2001, 台北市: 大地地理, 楊仁江 , 《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檔案圖說》 , 1995, 台北市: 內政部, 潘敬尉 , 《台南市市區古蹟調查報告書》 , 1979, 台中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地名沿革篇》 , 卷三, 1995,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大肚鄉公所 , 《大肚鄉志》 , 1993, 台中縣: 大肚鄉公所,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 《十萬分之一臺灣全圖大事典》 , 1995, 台北市: 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