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臺灣東部古道 清領時期
   

說明

清代臺灣東部古道

臺灣現存的古道有數十條之多,有些古道是被柏油公路所拓建取代,部分則因年久失修、瀕臨消失或早已不為人知,但無論如何,這些道路都曾擔負起往昔重要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命脈,其意義皆不下於當今的高速公路。

就臺灣東西向的古道而言,先民為了生活的需要,他們經常翻山越嶺,另一方面,清廷在開山撫番與軍事防務的政策下,必須陸續地開鑿山路。但通往花蓮、臺東這些後山的道路,往往受到中央山脈的阻隔,其道路闢建工程尤為艱難,因此這些古道通常沿襲原住民部落慣常遷移、行走的山徑小道。由此正顯示清代的臺灣東部古道,其動線正反映出早期移民開墾、原住民部落間的互動,以及清廷對當地軍事征撫行動考量所交織而成的多元網絡。

圖中繪出臺灣東部北路、中路、南路古道:

蘇花古道

北路

八通關古道

中路

南崑崙古道

南路射寮卑南道

崑崙坳古道

南路赤山卑南道

楓港卑南道

南路

恆春卑南道

南路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唐立宗  整理

分類

交通

資料

清代臺灣東部古道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tqeast

 

資料來源

王一婷 著 ,  《臺灣的古道》 , 2002, 台北市: 遠足文化,

黃炫星 著 ,  《臺灣的古道》 , 1991, 台中縣: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劉克襄 著 ,  《臺灣舊道踏察記》 , 1995, 台北市: 玉山社,

劉克襄 著 ,  《後山探險 : 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 , 1992, 台北市: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