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東部後山圖 | 清領時期 |
![]()
|
|
光緒13 (1887)年8月,劉銘傳奏請將前山由二府八縣三廳擴張為三府十一縣三廳,東部後山地區,則改設為「臺東直隸州」,轄南鄉(卑南覓)、廣鄉(成廣澳)、奉鄉、新鄉(新城)、蓮鄉(花蓮港)等五鄉。左界宜蘭,右界恆春,卑南廳舊治改設直隸州同一員,水尾迤北,改為花蓮港廳,歸臺灣兵備道管轄。按清代行政劃分,直隸州地位略等同於府,建置往往為財富資源或有特殊用途之地,臺東直隸州的設立,明顯在於經營開發東部後山,特別是繼續開山撫番的工作。 然清賦所引起的民番俱怨,兵勇強開道路招墾番地,若有不服,即起兵戎,以及官不久任、閩台不協等,一直是臺灣東部開發的內外問題,後山的統領也常隨著主政者與客觀環境的不定而搖擺。到了光緒19 (1893)年6月胡傳代理臺東直隸州,兼為統帥時,其所面臨的是「臺東官無城,民無壘;田則水利未修,海則商船罕至;兇番則惡意萌生,通事則惡習難改:在在急需整頓經理。」特別是經過十多年武力拓墾,官方有效治理的疆域州還僅是東濱大海,西際番山,南界阿郎壹溪,北界加里宛,南、北、西向皆為番山所隔絕,前、後山相通之路只剩三條崙一縷之道,之前羅大春與吳光亮所開的北路與中路六道,兵勇一撤,即為番所阻塞。顯見兵事番亂與水土問題,一直是治理東部後山的首要難題。 臺東州采訪冊記載了民莊34處,番社176社,可見當時漢人的拓墾仍有其侷限性,原住民仍是後山的優勢族群。當時的臺東直隸州所轄共有五鄉:南鄉、新鄉、奉鄉、蓮鄉、廣鄉,巴塱衛沿海以北與卑南沿山以北的民莊多在山之麓或水之濱,可順溪河通行,但也易受水患威脅;廣鄉一帶的土地則因背山面海,耕地狹小;從貓公社沿海到花蓮港,雖有可耕之地,卻屢受木瓜番出草侵擾,無論民番多避而遷去,路遂不通。至於花蓮港以北至加里宛各社二十里間,最為平廣,是後山的肥沃之區,但大鹵番時常出沒襲擊,以至兵勇一撤,加里宛以北新城、得其黎、大小清水、濁水溪及大南澳等延袤百六十里皆棄在境外,且境內溪河,夏秋雨多,往往水漲阻隔通路達一兩個月之久。故由於水患與番亂問題,延遲了漢人拓墾的進度。當時的民莊雖能與番社雜處,憑藉的往往是駐軍堅強的防禦工事,特別是北路的拓墾,移民常需以集村的開發模式,對抗當地原住民的反抗與侵擾,而這種民居與防營的緊密結合,也成為東部後山民莊聚落的最大特色。
|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資料來源
申慶壁 總編纂 , 《續修花蓮縣志‧土地志》 卷二 , 1995, 花蓮縣: 花蓮縣政府, 宋龍生 著 , 《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篇》 , 1998,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宜憲 著 , 〈晚清後山駐兵初探〉, 50:1, 2000, 台北縣板橋市: 臺灣風物雜誌社, 13-42, 李宜憲 著 , 〈晚清後山駐軍與民庄的關聯性〉, 《臺灣風物》 , 50:3, 2000, 台北縣板橋市: 臺灣風物雜誌社, 83-114, 李宜憲 著 , 〈晚清後山開撫議論之流變〉, 《臺灣風物》 , 31:3, 2001, 台北縣板橋市: 臺灣風物雜誌社, 111-140, 吳明義 著 , 〈阿美族社會制度的變遷與生活空間的邊緣化〉, 《玉山神學院學報》 , 4, 1996, 花蓮縣: 玉山神學院, 133-153, 吳永華 著 , 《蘇花古道 : 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 , 1994, 宜蘭縣: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阮昌銳 著 ,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 ,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之十八, 1969,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邱敏勇 著 , 〈清代集集水尾古道小考〉, 《臺灣風物》 , 45:2, 1995, 台北縣板橋市: 臺灣風物雜誌社, 17-28, 邱敏勇 著 , 〈羅大春開築北路兵力考〉, 《宜蘭文獻雜誌》 , 18, 1995, 宜蘭: 宜蘭文獻雜誌, 34-44, 邱敏勇 著 , 〈臺灣後山順安城小考〉, 《臺灣風物》 , 51:3, 2001, 台北縣板橋市: 臺灣風物雜誌社, 孟祥瀚 撰 , 《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 , 1988, 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孟祥瀚 纂修 , 《臺東縣史‧開拓篇》 , 2001, 台東市: 臺東縣政府, 孟祥瀚 著 , 〈十七、十八世紀臺灣東部的對外接觸〉, 《臺東文獻》 , 復刊2, 1997, 台東市: 臺東文獻, 苗允豐 編纂 , 《花蓮縣志》 , 1974-1980, 花蓮縣: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 總編纂 , 《台東縣史》1-15 , 1989-, 台東市: 臺東縣政府, 施添福 著 , 〈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30 , 1999, 台北市: 師範大學, 65-99, 施添福 總編纂 , 《臺灣地名辭書‧臺東縣》 , 卷三 , 1999,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康培德 著 , 〈南勢阿美聚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 《臺灣史研究》 , 4:1, 1999,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5-48, 康培德 著 , 〈一六四0至五0年代花東縱谷中北段村落區域勢力的變遷〉, 《臺灣史研究》 , 5:2, 2000,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康培德 著 , 〈從地理學的區域概念試論東臺灣的型構--以「東臺灣研究」為主的討論〉, 《東臺灣研究》 , 5, 2000, 台東市: 東臺灣研究出版社, 康培德 著 ,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 : 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 》 , 1999, 台北縣板橋市: 稻香出版社, 許木柱,廖守臣 等著 , 《台灣原住民史-- 阿美族篇》 , 2001,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廖風德 著 , 《清代之噶瑪蘭》 , 1990, 台北市: 正中書局, 廖守臣 著 ,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下)〉,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 44,45, 1977,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守臣 著 ,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 , 1998, 花蓮市: 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詹素娟,張素玢 撰稿 ,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篇(北)》 , 2001,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北臺灣平埔族群史, 蔡光慧 著 , 《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 》 , 1998, 台北市: 師範大學, 潘繼道 著 , 《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 2001, 台北縣板橋市: 稻鄉出版社, 劉克襄 譯著 , 《後山探險 :十九世紀外國人在台灣東海岸的旅行》 , 1992, 台北市: 自立報社, 鍾淑敏 著 , 〈政商關係與日治時期的東部台灣〉, 《國家與東部台灣區域研究發展史研討會》 , 2001,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 , 《清會典臺灣事例》 , 1984, 台北市: 大通書局, (清)羅大春 著 , , 《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 , 1987, 台北市: 大通書局, (清)周鍾瑄;陳夢林 主修/總纂 , 《諸羅縣志》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清)李丕煜;陳文達等 主修/編纂 , 《鳳山縣志》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清)黃叔璥 , 《臺海使槎錄》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清)陳倫炯 , 《海國聞見錄》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清)夏獻綸;余寵 編製/繪圖 , 《臺灣輿圖》 , 1959, 台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 夏獻綸;余寵,王熊彪;王元 審定/繪圖/纂校 , 《臺灣輿圖並說》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清) 夏獻綸;余寵,王熊彪;王元 審定/繪圖/纂校 , 《臺灣輿圖並說》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清)胡傳 纂輯 , 《臺東州采訪修志冊》 , 1983,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鹿子木小五郎 著 , 《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 , 1985,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