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腦地域圖(1899年) 日治時期

說明

從世界的尺度看,樟樹僅分布在日本、大陸與臺灣;但從臺灣的尺度看,動輒數人才能合抱的樟樹巨木,卻是臺灣中北部淺山地帶最普遍的樹種之一

從世界的尺度看,樟樹僅分布在日本、大陸與臺灣;但從臺灣的尺度看,動輒數人才能合抱的樟樹巨木,卻是臺灣中北部淺山地帶最普遍的樹種之一。清朝中期對於樟樹的利用主要是建造戰船,主事者稱為「軍工匠首」,其活動遍及西部臺灣(包括宜蘭)沿山;目前仍可見到的、諸如軍工寮等地名,即見證了早期先民的山林利用痕跡。

但無論如何,前述區域性的樟樹利用在樟腦與無煙火藥發明後,臺灣淺山地區頓成西方列強必爭之地。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總督府透過法令強制、外交手段等方式,逐步將列強逐出臺灣的山林之外。與之同時,臺灣人民的樟腦利用利權則予清查,賦予其合法營業的權利。但舊慣的合法化亦為當時的日系資本提供了在臺發展的契機,他們或則透過營業權利的買收、或則透過(與臺灣人民之)上下游關係的建立,亦逐漸在臺灣的山林中站穩了腳跟。

「樟腦製造地域圖」即提供了前述過程在空間上的線索;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家進入臺灣山林的管道並非限制在樟腦開採一項,1898年總督府陸續公布「林野新規」後,資本家即可援引「樟樹造林獎勵規則」,以低廉的價格租用官有地,並在樟樹成林後無償取得所有權。在日治初中期的樟樹「造林熱」中,這些「篤志」的資本家在台灣的淺山林野中且伐且植,不僅是當時林業政策的前鋒,更為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理蕃大業」的後盾。雖說樟腦業在三零年代即因合成樟腦的發明而迅速衰頹,其在臺灣山林史的關鍵角色以及空間上的意涵,卻值得研究者在本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判讀分析。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洪廣冀  整理

分類

經濟產業

資料

改隸至明治三十二年(1895-1899)樟腦製地
撫墾署
製腦關係辨務署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forest_camphor1899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編 ,  《臺灣樟腦專賣志》 , 1924, 臺北: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