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各級學校分布圖 | 日治時期 |
![]() |
編繪- -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 |
說明
日治時期中學之教育,已有投考專門學校或升大學之區分。日治時期,臺灣的中學教育,包括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及高等學校等,總稱為高等普通教育。中學校和高等女學校皆招收小、公學校畢業生,畢業後可投考專門學校;高等學校亦是招收則小、公學校畢業生,但是純為升大學預備學校。另外,還有農林、工、商學校等是實業學校,提供技職教育。 總督府當局,初期不鼓勵臺人子弟學習人文學科,而以培養公學校教師的師範學校和培養醫師的醫學校為重點。由於教師和醫師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兩類學校長期存在激烈的入學競爭。至於高等教育,除了醫學校外,1919年以後,另設有農林、工、商等高等學校及臺北帝國大學,但是籍學生所占比例甚低。 此一系列分佈圖,乃是以《臺灣地形圖》為底圖,抽出當時中等以上學校,因為《地形圖》的測繪,自1921年(大正10年)至1928年(昭和3年),共歷時八年,所以將各中等以上學校依年代做斟酌調整,成為此系列1930年時臺灣中等學校以上的分佈圖。 這些中等以上學校,很明顯的皆位於都市地帶。日治時期的臺灣中等學校教育有兩項制度,一是男女分校,不能共學,因此可以看到中學校和高等女學校之分;二是日臺學生分途就學,故可看到一中與二中之別。除此之外,還有工業、商業與農林等實業學校。 |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編 , 《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第九、十年》 , 1910, 臺北: 臺灣總督府, 林文龍,程大學,胡鍊輝等 編 , 《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卷六 , 1993, 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佩賢 著 , 〈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 2001,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