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建立的最早五個測候所 日治時期
   

說明

text

甲午戰爭之前,臺灣的近代氣象測候已在清帝國海關(外國人稅務司)的主事下,在基隆、淡水、安平、打狗四海關,以及南岬(鵝鑾鼻)、漁翁島兩燈塔進行氣象觀測。1895(明治28)臺灣的主權歸屬轉換的紛擾,在這段接收的戰亂時期,一時氣象觀測幾乎全部停止,只有淡水、安平兩海關以及漁翁島保存了少數的儀器與紀錄。

馬關條約後的明治29(1896)年,日軍佔領臺灣的乙未之役結束不久,日人即延續著清朝海關的氣象觀測事業,著手臺灣島上氣象測候所的設置。該年三月頒佈「臺灣總督府測候所官制」,規定測候所的職掌、組織及隸屬(民政局通信部,次年改直隸總督府)。29年四月到六月間,通信部海事課課長遠藤可一與東京中央氣象台的技士近藤久次郎兩人踏查尋找適當的設所地點,行跡遠達最南端的鵝鑾鼻。總督府在他們的建議下,於七月公布了臺北、臺中、臺南、恆春及澎湖等五個測候所的位置與名稱。當時已考慮在東部的臺東、花蓮港設置測候所,但因交通不便而作罷。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朱瑪瓏  整理

分類

交通

資料

日治初期(1896-1901)測候所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traffic16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  ,  《臺灣氣象報文》第四 , 1907, 臺北: 臺灣日日新報社, 頁1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  《遞信志‧氣象編》 , 1926, 臺北: 臺灣日日新報社, 頁54,

周明德  ,  〈臺灣氣象事業之肇始〉, 《臺灣風物》 , 41:2, 1992, 頁26,

臺灣史料研究會編  ,  《臺灣史料綱文》上卷 , 1986, 東京: 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 頁88,91,94,

朱瑪瓏  ,  〈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 2000, 頁132-133, 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