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燈塔分布圖 | 日治時期 |
說明
清光緒元年(1875),清廷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聘請英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在澎湖漁翁島上建立了臺澎地區第一座新式圓形燈塔,即為今日的漁翁島燈塔。此後清廷在臺灣本島相繼建立鵝鑾鼻燈塔、高雄燈塔、淡水港燈塔、安平燈塔等四座新式燈塔。[1]1895年臺澎割讓給日本,日人為發展臺灣的各項經濟產業,對航海事業頗為重視。從明治二十九年(1896)至大正九年(1920)間,日人陸續在臺灣本島與澎群島建立了鼻頭角、富貴角、白沙岬、基隆、北島(目斗嶼)、彭佳嶼、花蓮港、東吉嶼、查某嶼、溫港堆(塭港堆)、仙洞燈杆等十一座燈塔。[2]總計在光緒元年(1875)到大正九年(1920)期間,臺澎地區建立了十六座燈塔。在臺灣地形圖上,除去恆春地區的鵝鑾鼻燈塔及花東區的花蓮港燈塔外,其餘十四座燈塔皆有記載。圖上另有兩燈塔點名稱不可考,總計地形圖上共有十六個燈塔點。 |
|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資料來源
沈文台 , 《台灣燈塔圖鑑》 , 2000, 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 頁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