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八年(1919)製糖場原料採取區域圖 日治時期
   

text

為了解決新式製糖工場原料貨源不定的問題,總督府於1905年發佈「製糖場取締規則」。規定凡欲設立新式機械製糖場者,需得政府許可;政府給予許可時考量工場能力,指定一區域範圍,作為該工場的甘蔗「原料採取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禁止設立其他製糖工場(製造獨佔);區域內種植的甘蔗未經許可,不能運至區外,亦不得用作製造砂糖以外的用途(原料獨佔);但製糖會社對區內生產過剩的甘蔗負有收買義務;至於區內農民種植甘蔗與否,則是農民參考會社事前公布的收購價格自由決定(耕作自由)。日本本國財閥的資本傾注,加上臺灣人的資本也紛紛投資於新式製糖製糖工廠制度,取代舊有糖,以日資為主的製糖會社工廠在臺灣西部平原地帶成立了各自的糖業王國。

本圖修改自楊彥騏,《臺灣百年糖紀》,頁36。年代為1919年,時值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戰爭期間由於少了歐洲甜菜糖的競爭,蔗糖獨佔糖業市場,形成臺灣糖業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圖中可見原料採取區幾乎涵蓋了臺灣所有的平原地帶,特別是嘉南平原,各區之間的分界大多以當時里堡界連接而成。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劉揚琦、朱瑪瓏  整理

分類

經濟產業

資料

大正八年(1919)製糖場原料採取區域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industry14_3

 

資料來源

楊彥騏 著 ,  《臺灣百年糖紀》 , 2001, 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社, 頁36,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 著/譯 ,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 1929, 台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4中譯再版,

陳玟瑾 著 ,  《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年》 , 2000, 成大史研碩士論文,

台糖 著 ,  《臺灣糖業前期發展史》 , 台北市: 臺灣糖業公司,

宮川次郎 著 ,  《臺灣糖業批判》 , 1913, 東京: 糖業研究會,

柯志明 著 ,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 , 2003, 台北市: 群學出版公司,

涂照彥/李明峻 著/譯 ,  《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 , 1975, 台北市: 人間出版社, 1991年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