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海關分布圖 日治時期
   

說明

text

臺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從十六世紀荷蘭人佔領臺灣時就已展開。咸豐八年〈1858年〉的天津條約中,規定臺灣開放通商口岸。1862年在淡水正式設立海關辦理通商事宜,經營範圍涵括淡水河沿岸各地、大稻埕、艋舺及滬尾。1863年至1865年間,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安平相繼開關。1895年,日人接收臺灣海關,之後海關數次改制,稅務制度也歷經多次修訂。

本圖以臺灣地形圖為底圖〈年代為1921年〉,呈現日治中期臺灣稅關及稅務署的分布。此時期的臺灣關稅事務由臺灣總督府官房外事課管轄,以淡水為總關統轄關稅事宜,下有基隆、安平、高雄三個分關。1898年公布採用的臺灣輸出稅和出港稅則此時也都已廢除,改採和日本相同的關稅制度,稅率也完全相同。

 

 


編繪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許維珊  整理

分類

經濟產業

資料

臺灣地形圖稅務機構

進入系統

編修本主題圖industry16

 

資料來源

財政部關稅總局 編撰 ,  《中華民國海關簡史》 , 1995, 台北市: 關稅總局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 ,  《臺灣省通誌卷三政事志外事篇》 , 1971, 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新道滿 編 ,  〈臺灣官衙學校所在地一覽〉, 《臺灣市街庄名 讀 方》 , 1938, 東京;台北: 東都書籍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