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水源地分布圖 | 日治時期 |
說明
近代都市化發展下,人口聚居帶來相關的衛生問題。為了防止重蹈1880年代東京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臺灣總督府於明治29(1896)年聘任後藤新平為衛生顧問囑託外,又在後藤新平的建議下,聘請東京帝大「衛生工學」教授、「御雇外國人」巴爾登(William K. Burton)擔任總督府的衛生工程技師。巴爾登隨後與其帝大學生濱野彌四郎針對基隆、淡水、臺北、臺中等地的地理環境與人口狀況,進行市街衛生與給、排水工程調查,並向總督府提出興建上下水道等具體建議。 1920年代地形圖上相關的衛生事業,除了各式醫院、新式市場外,就以各地的上水道水源地最為醒目,計有基隆、臺北、臺中、嘉義、臺南、屏東等處,涵蓋了大部分人口稠密地區。
|
|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年土木局 編 , 《臺灣水道誌》 , 1918, 臺北: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編 , 《臺灣水道誌》 , 1929, 臺北: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呂哲奇 著 , 〈臺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William K. Burton)對臺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 1999, 台中市: 中原大學, 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劉翠溶、劉士永 著 , 〈淨水供給與污水排放──臺灣地區聚落環境史研究之一〉, 《經濟論文》 , 20:2, 1992, 台北市: 頁459-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