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臺北市街圖中的町界 | 日治時期 |
![]() |
說明 清領末期臺北府城建城(1882-1884)後,與城外的艋舺、大稻埕兩地,在聚落空間發展上,呈現所謂「三核心」的局面。為軍事目的而建的臺北城牆,後來反而變成都市發展的障礙。總督府於1904-6年間陸續拆除城牆,並在1905年公布連結起三市街的「臺北市區計畫」。1920年地方行政改行州郡制時,「臺北市」的名稱正式出現。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將原有之街庄名稱改為日式的町名,
每一町又以數字細分為各「丁目」,郊區則以「大字」做區劃(如圖中的朱厝崙、西新庄子等)。 「大宮町」取名的原由是臺灣神社在該區;「水道町」、「大橋町」都是具體的設施建築所在;「乃木」、「兒玉」、「佐久間」等,則是歷任臺灣總督的名字;也有的町名沿用舊街庄名如「古亭」、「大龍峒」等。其中繼續保留「町」字沿用至今的,似乎只剩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門町」。這些較傳統街庄更細的城市行政區的出現,標誌著臺北都市化發展的軌跡。 |
![]() |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
資料來源
黃武達 著 , 《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 , 1997, 台北市: 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蘇碩斌 著 , 〈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 2002,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章英華 著 , 〈臺北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發展》 , 1997, 台北市: 巨流文化, 頁2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