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部落遷徙與分布 | 變遷主題圖 |
![]() |
說明 東賽德克人係屬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其中又可再細分為德其塔亞群、道澤群及托魯閣群。泰雅族主要盤居於霧社附近以及該區以東地帶,主要活動於今台灣中部山區,即今北港溪上源與濁水溪上游一帶。自十七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末葉止,約兩百年,泰雅族大舉向東、向北遷徙,遷徙原因主要是為解決耕地問題、便於交換物品、受敵侵擾、便於狩獵等等。其中一支賽德克亞族即從濁水溪,越過中央山脈,沿著河流方向往今花蓮秀林鄉遷移。相對於留在霧社原地的賽德克人,遷往花蓮的這群,通稱為東賽德克人。 托魯閣群的遷移,主要是沿濁水溪向北移動,於今濁水溪左岸之托魯閣、托魯萬Toroko-Tarowan定居,人口增加後,逐次在濁水溪上源發展。昔稱「倒咯國」、「托魯閣」、「哆囉喃」。因土地貧瘠,氣候寒冷,一遇嚴寒,致農作物歉收,生活貧困,又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約在1732年左右,往花蓮狩獵途中,發現中央山脈東側原野廣闊,乃商議東移。遷離者相率越過奇萊主山北峰(Kilibiyun)附近,進入立霧溪(文獻上稱達其黎溪),逐次遷入今花蓮縣秀林鄉的山區。由於人口增加,占有整個秀林鄉境的溪谷段丘與緩斜地,最後分為三個支派:住於立霧溪中、上游者,稱為「內太魯閣群」;居於立霧溪下游、三棧溪及和平溪下游者,稱外「太魯閣群」;居於木瓜溪流域者,稱「巴托蘭群」。
|
![]() |
編繪 分類
資料
進入系統 |
|||
資料來源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 撰稿 , 《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 , 2002,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余光弘 著 ,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 ,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 1981,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壬癸 著 ,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 臺灣原住民1/常民文化9, 1997, 台北市: 常民文化, 李壬癸(Paul Jean-kuei Li) 著 , 〈The Dispersal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 Taiwan〉, 《語言暨語言學》 , 2:1, 2001,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李亦園 等著 , 《南澳的泰雅人 : 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 , 1963,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沈明仁 著 , 《崇信祖靈的民族 : 賽德克人》 , 1998, 台北市: 海翁出版社, 葉大成 總編輯 , 《白石傳說 : 泰雅族發源聖地探勘手記》 , 1997, 台北市: 臺大登山社, 陳仲玉 主持 , 《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 , 1986, 花蓮縣: 太魯閣國家公園, 黃應貴 主編 , 《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 1986, 台北市: 聯經出版公司, 廖守臣 著 ,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下)〉,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 44,45, 1977,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守臣 著 ,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 , 1984, 台北市: 世新出版社, 廖守臣 著 ,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 , 1998, 花蓮市: 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衛惠林 著 , 〈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 25,26, 台北市: 臺大人類學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 ,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泰雅族》 第一卷 , 1996,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陳金田 譯 , 《台灣土著的移動與分佈》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特藏書,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馬淵東一原著;典藏於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特藏室, 伊能嘉矩 著 , 《台灣蕃政志》 , 1904, 台北市: 南天書局, 森丑之助 著 , 《台灣蕃族志》第一卷 , 1917, 台北市: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等著 ,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 , 1935, 台北市: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研究室調查, |